“以前香港創業項目很多是做APP、游戲,近幾年硬科技項目明顯增多,覆蓋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智能傳感器等領域?!痹?月8日舉行的“深圳創投日”第六站·走進光明活動現場,香港創業及私募投資協會內地委員會副主席麥世澤如是說。
香港服務業發達,占本地GDP的比重長期保持在90%以上。去年底公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體現了香港產業謀變的決心,明確未來5-10年是香港創科發展的關鍵期,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同時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好連通內地與世界的橋梁。
香港正朝著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宏大愿景不斷邁進。3月15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率多位局長拜訪科技部,《內地與香港關于加快建設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安排》正式簽署。3月30日,深圳市科創委與港府創新科技署簽署《關于全面推進深港科技創新合作的安排》。
高校作為原始創新策源地、創新人才集聚地,擁有5所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高校的香港,創科項目不斷增多,基礎科研力量亟需進一步轉化落地。而深化與內地城市,尤其是與一水之隔的深圳在科創領域的交流合作,是必然選擇。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發現,“深圳創投日”作為深圳打造的一張重要金融名片,香港高校已連續兩次攜創科項目亮相,與投資機構、銀行、券商等謀求資本對接;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6所港校均在深圳設立研究院,并先后開設64個與深圳產業高度契合的實驗室(研發中心);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高校也先后在深設立創新創業中心,搭建孵化服務平臺,為推動兩地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撐和人才支持。
以深港產學研合作為抓手,曾孵化出大疆、商湯的深港科技和產業業界,正期待下一個驚喜。
身著淺色西裝,挎著笨重的黑色電腦包,伍子龍略顯反差的打扮與不時混亂的語言系統并不影響現場投資人對華港龍“冰凍微針”項目的興趣。
在“深圳創投日”3月坪山站、4月光明站,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發現了港籍創業者、華港龍生物科技CEO伍子龍的身影。他所在的公司于3月底完成天使輪融資,預計下半年進行下一輪融資?!拔覀兡玫健瓾K Tech 300’的種子基金和天使基金,以及港府TSSSU項目的資助,下半年將重點申請港府百億的‘產學研1+計劃’?!比A港龍是大量港校孵化項目的縮影,來自港府、高校的資助是跨越創業初期“死亡谷”的關鍵之一。
“HK Tech 300”為香港城市大學2021年推出的創新創業計劃,投放5億港元,目標是3年設立300家初創企業。據介紹,HK Tech 300種子基金將給予創業項目10萬港元,幫助團隊將創新理念轉化為初創公司;符合條件的初創公司將獲最高100萬港元的天使基金投資,用以發展和驗證公司的營運模式。
該計劃推出兩年來,已有超過1300人參加了創業培訓,510多個初創團隊獲得種子基金,超110家初創公司獲得天使基金投資。隨著高校創業氛圍漸濃,港科大、港理工等也陸續設立創新創業中心,搭建孵化服務平臺,舉辦創新創業賽事。
伍子龍提到的TSSSU項目為香港創新科技署于2014年推出的“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旨在向港大、港中文等6所香港高校提供初創團隊資助,助其研發成果商品化。每所大學每年可獲最高1600萬港元,重點支持先進制造、生物科技、電子、能源等領域。
去年10月,李家超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明確港府將設立100億港元“產學研1+計劃”,2023年起以配對形式資助不少于100支有潛質成為初創企業的大學研發團隊分兩期完成其項目:第一期是三年內成功把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第二期是隨后兩年內把科研成果商品化。
李家超在《施政報告》答問會上表示,要有投資者對項目有信心,認為產品有市場并可大規模生產,達到需求導向,才有望獲得資助。
伍子龍告訴記者,TSSSU項目的資助一定程度上為企業提供了背書,近期完成的天使輪融資則證明了市場認可,因此他將申請“產學研1+計劃”視為公司下半年重點工作。
“官、產、學、研對科技發展當然十分重要,但‘投’也不能漏掉,只靠政府、高校的資助是遠遠不夠的?!?/strong>
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于常海以生物科技賽道為例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介紹,2018年4月港股“18A”上市規則實施以來,已有超50家優質生物科技企業赴港上市,香港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集資中心。在此背景下,與學界、業界同行及投資界交流是射雕英雄式的“比武”,香港高校帶隊參加“深圳創投日”路演,也將讓境內外社會資本的對接更加順暢。
“城大正在探索建立跨境成果轉化基金,并與深圳天使母基金等頭部機構達成戰略合作意向?!毕愀鄢鞘写髮W協理副校長(內地事務與創業)羅璇建議,深港兩地可通過建立金融聯動,以知識產權與科技創新成果為聚合點,推動境內外機構創立“境內+境外”的孵化基金,遴選有產業化潛力的香港高??苿搱F隊,引進深圳落地孵化。
香港投資推廣署去年初統計顯示,香港初創企業數量3985家,其中金融科技領域513家,保持高位領先,而健康及醫療(242家)、硬件制造(176家)、生物科技(165家)等領域公司數量呈健康增長態勢。
數量增長的另一面,全球初創企業普遍面臨長大難、走出“死亡谷”亦難的困境。麥世澤坦言,香港的主要難題是產業化,“大學教授的研發成果缺少產業承接。深圳及大灣區內地城市有產業基礎,未來可謀求更多合作?!?/p>
除資金難題,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初創項目常陷于無地可落的尷尬境地。香港科技園、數碼港是港府特別設立的兩個科技產業園區,供科創企業低成本入駐。李家超3月15日拜訪科技部時透露,港深創科園的首三座大樓明年底開始將陸續落成,有望更好吸引海內外企業落戶。
深圳前海、河套作為深港科創合作的兩大重要平臺,也為香港初創項目提供了空間利好。例如,去年7月正式開園的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北區,讓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空間由原來的4.7萬平方米擴展至13.9萬平方米;河套2022年集中推出了20萬平方米新空間,未來2-3年將新增近30萬平方米科研及配套空間。
在港研發,來深產學研轉化,這一模式還將考驗兩地資金、人才、科研材料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的順暢度。
據了解,深圳市科創委每年發布深港聯合資助項目,重點支持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新興產業領域,科研資金“過河”日益通暢??蒲胁牧戏矫?,在受嚴格管控的“中國人類遺傳資源出境”領域,目前有4所香港的大學在深圳設立的分支機構被科技部列為試點單位,可獨立申請人類遺傳資源出境來港進行科研工作。
人員方面,深港全面恢復“通關”以來,兩地科學家、創業者來往交流更加便利。羅璇建議,可在河套試點推出科學家、高校師生、研發人員“白名單”及無感通關模式,推出科技創新特別人才簽證等,試行區內人、財、物、數等創新要素自由流通。
除前海、河套這類受國家政策傾斜的深港合作核心區域外,深圳各區結合產業發展需要,均在積極擁抱與香港創科合作的機遇。
例如,位于光明區的深圳灣實驗室已經與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達成博士聯合招生長期合作協議,實行雙導師指導,頒發合作院校博士學位;坪山區代表團3月訪港期間,則重點拜訪了人工智能學科排名香港首位的香港浸會大學,探討共建研究院與產學研基地的可能性。
“下一步希望配合深圳各區的特色產業,建立產業基地,讓‘HK Tech 300’同一產業賽道的項目集中落地?!绷_璇舉例向記者介紹,坪山生物醫藥產業強勁、光明“深科技”未來產業前景廣闊,香港高??稍谄荷?、光明建立相應基地,鼓勵生物醫藥、硬科技創業團隊落地,并為入駐企業提供資金、行政輔導、定期業務對接活動等配套服務,由此探索香港“再工業化”與深圳“20+8”產業錯位協同、融合發展的全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