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心繡口】
若總有人把新股當作投機炒作籌碼,炒新現象就難消除,新股就總含有額外溢價,市場價格發現功能就難健全。
熊錦秋 熊蔚園
主板注冊制首批10只新股在周一正式亮相。以2021年財務數據為基準,發行市盈率最高為陜西能源,達90.63倍;最低為中信金屬的20.21倍,也是首批中唯一低于23倍市盈率。陜西能源和中信金屬發行市盈率均高于同行業可比公司最近一個月平均靜態市盈率。筆者認為,應推動一級市場價格發現功能更加健康完善。
核準之下發行市盈率封頂23倍,銀行等特殊行業現實發行市盈率更低;應該說,主板首批10只新股在注冊制下發行市盈率,相比核準制下一般要高?,F實中投資者參與申購情況比較踴躍,10家企業網上發行有效申購戶數均在1000萬戶以上,由于網上發行初步有效申購倍數超過100倍,均啟動回撥機制,在回撥機制啟動后,中簽率在0.0230%至0.1857%之間。網上中小投資者對詢價定價似乎比較認可。
看來,投資者仍愿意給新股一定的額外估值,仍寄希望于炒新溢價,炒新或仍是A股不解心結,炒新基因深植于市場。筆者希望看到注冊制的實現場景,應該是新股發行市盈率與二級市場同行業可比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基本相當,當然視公司具體情況,可適當高一些或低一些,若新股發行市盈率清一色比二級市場老股平均市盈率高,說明其中或仍有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2021年滬深交易所為整治詢價對象抱團壓價行為,完善了科創板、創業板承銷規則,比如將最高報價剔除比例由“不低于10%”調整為“不超過3%(但不低于1%)”;主板注冊制借鑒了這個做法,規定初步詢價結束后,剔除最高報價部分不超過所有網下投資者擬申購總量的3%。筆者認為這個規則似有矯枉過正感覺。
詢價對象抱團壓價行為,或已不再是新股發行的主要問題,因為此前科創板等已為此打上制度補丁,規定網下投資者不得協商報價。在全市場注冊制環境下,延續了類似規定,比如上交所規定,在發行承銷業務或者詢價報價過程中涉嫌違法違規的,上交所將相關線索上報證監會查處,涉嫌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此高壓規定,詢價對象或不敢抱團壓價、以身試法。
目前注冊制下新股發行,三高現象似已重新抬頭,這或許才是主要問題。詢價最高報價剔除比例不超3%、甚至只有1%,詢價對象敢于報高價的膽子就比較大。筆者建議,新股詢價最高價剔除規則,應修改為“不低于網下投資者擬申購總量的5%”,這個剔除比例或許才比較適中。適時調整最高價剔除比例,也或可作為調節新股發行價格水平的一個“閥門”。
目前社?;?、養老金可以作為詢價對象參與新股發行詢價,建議社?;?、養老金給出的報價應該穩妥審慎。按《上交所首次公開發行證券發行與承銷業務實施細則》,IPO采用詢價方式的,發行人和主承銷商應當安排不低于本次網下發行證券數量的70%優先向公募基金、社?;?、養老金等配售,這些投資者配售比例應當不低于其他投資者。在主板核準制下,發行市盈率有23倍封頂,這些規定對社?;鸹驅賰灤?;但在注冊制下,新股投機意識使得新股發行市盈率可能過高,一級市場投資者并不肯定盈利,即便盈利也是賺的投機錢,因此筆者建議,上述對社?;鹦鹿膳涫鄣摹皟灤闭呃響獎h除。
主板注冊制新股若以過高市盈率發行,二級市場投資者也要注意防范其中投資風險。主板新股上市前五日不設漲跌幅限制,上漲、下跌范圍可能較大,其所導致的盈利、虧損可能考驗投資者心臟承受力,投資者理應堅持價值投資、謹慎參與。
從監管角度來看,打擊炒新投機操縱,也或是A股市場的一個永恒主題。若總有人把新股當作投機炒作籌碼,炒新現象就難消除,新股就總含有額外溢價,市場價格發現功能就難健全。為此,強化新股二級市場動態監管,及時發現異常交易,依法打擊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應始終作為監管部門一項重點監管工作。
(作者系資本市場資深研究人士)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