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北交所迎來第186只股票,花溪科技上市首日盤中破發,收盤或在“綠鞋”機制下險守發行價。此前連續7只新股首日出現破發。
近期北交所市場連續走弱,業內人士對此認為還需要“熬”,而北交所提升流動性已經到了重要關頭。
花溪科技收盤險守發行價
今日花溪科技正式登陸北交所,成為第186家北交所上市公司。上市首日這只新股延續近期新股弱勢。
花溪科技今日微幅高開后快速下行跌破發行價,盤中一度跌逾5%,尾盤或在“綠鞋”機制下拉升收于發行價。
數據顯示,自百甲科技以來,已經連續8只新股上市首日出現破發,除了雅達股份、花溪科技首日勉強收于發行價,其余6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盤均跌破發行價。此外,上市首日上漲21%的鐵大科技,目前也處于破發狀態。
有投資者認為,花溪科技的發行價不高,今日也出現破發,與市場持續走弱有關?;ㄏ萍嫉陌l行價為每股6.6元,發行市盈率為13.96倍。
據介紹,新鄉市花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次公開發行股票1400萬股,發行后總股本5652.40萬股,發行價格6.6元/股,新股募集資金總額9240萬元。公司在此次公開發行戰略配售引入河南農投鄉村振興投資有限公司、新鄉新投科技創新合伙企業(有限合伙)、開源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華鑫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等9名戰略投資者,開源證券為保薦機構(主承銷商)。
資料顯示,花溪科技是農業機械裝備制造商,主要從事打捆機、玉米割臺等農業機械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為工信部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4億元,凈利潤2845.94萬元。公司位于河南省新鄉市。
開源證券北交所研究中心諸海濱團隊近日分析指出,近期,科創板、創業板兩個板塊整體PE估值都有一定程度回升,其中科創板整體PE估值由39.94倍回升到40.35倍,創業板整體PE估值由36.66倍回升到36.97倍,北證A股整體PE估值有一定回落,由16.60倍回落到16.32倍。
西南證券分析師劉言分析道,截至2023年3月31日,北證A股成分股個數共184個,公司平均市值13.4億元,同期創業板個股平均市值為100.1億元,科創板平均市值為134.5億元;從成交量上來看,3月27日-3月31日北交所板塊周交易金額為33.3億元,平均周交易金額為0.2億元,區間換手率為3.6%,北交所板塊活躍度較前一周有所下降。
據諸海濱團隊分析,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105家上市企業的發行市盈率均值為20.69倍、中值為19.85倍(不考慮康樂衛士數據);首日漲跌幅均值為12.92%;其中首日漲幅最大的前3家企業由威博液壓(+168.60%)、硅烷科技(+148.94%)、科創新材(+141.96%)保持。從2023年22家新上市公司來看,整體的發行市盈率均值為16.84倍、首日漲跌幅均值為23.85%。
業內呼吁提升市場流動性
今日北交所股票多數走弱,北證50指數繼續下行,盤中最低觸及937.7點,截至收盤跌幅為0.89%,報940.16點。
市場人士認為,近期市場持續調整,市場情緒較弱,還需要“熬”。而提升市場流動性已經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財經專欄作家朱邦凌認為,如果北證50指數下行創新低,可能會引起市場的擔憂。目前北交所估值只有16倍,估值這么低還不斷新低,確實讓人迷惑。而這背后的根源,是流動性低。一個缺乏流動性的市場,很難談估值。港股、創業板不少2、3倍的股票,就是因為無流動性造成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北交所提升流動性已經到了重要關頭。
市場正期盼公募基金等增量資金進入市場。據悉,第二批共4只北證50指數基金中,鵬揚北證50成份指數基金將自3月30日至4月21日通過基金份額發售機構公開發售,首次募集規模上限為5億元;萬家北證50成份指數發起式基金將自4月3日至4月14日公開發售,首次募集規模上限為5億元;博時北證50成份指數發起式基金將自5月8日至5月19日公開發售。
實際上,從近期機構調研北交所企業的動向看,公募基金頻繁現身,部分公司吸引了公募基金的關注。
3月23日至3月24日,康普化學接待了33家機構的調研,其中包括華夏基金、嘉實基金、銀華基金、長盛基金、匯泉基金、華寶基金等一眾公募基金。
不久后在3月31日,海能技術迎來合計40家機構的調研,當中出現新華基金、國泰基金、華安基金等多家公募基金的身影。
上市后跌跌不休的“次新股”,也吸引了機構的關注??禈沸l士最新披露,本周二接待了16家機構的調研,包括首創證券等逾10家券商,以及貝寅資產等機構。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市場中短線有繼續調整的可能,不過長期看好北交所市場的前景。
3月27日召開的金融工作座談會上,北京市委書記尹力強調要支持北交所做大做強,推動更多優質企業上市融資,在支持擴大內需上精準發力。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指出要把辦好北交所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圍繞“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這個定位,堅持突出特色、錯位發展,不斷完善市場產品體系,促進投融資兩端動態平衡,推動北交所高質量擴容,盡快形成規模效應。
校對:李凌鋒